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14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那熔铸在民族血脉中的抗战精神,始终是指引青年成长的精神灯塔。 一、抗战精神的历史源流与时代意蕴——从民族危亡到民族复兴的精神传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在14年浴血奋战中,无数先烈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棉絮充饥,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直至壮烈牺牲,胃里仅残留未能消化的树皮和棉絮;赵一曼同志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在临刑前写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遗书,用生命诠释了家国大义。 正是这样的牺牲与坚守,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它是“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团结统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奉献,更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斗争意志。在今天,这份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二、大学生历史记忆的现实图景与困境——碎片化传播与深度认同的落差 当下,大学生获取抗战历史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课堂上,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系统学习抗战历程;屏幕前,《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作品让历史场景鲜活再现;校园里,参观抗战纪念馆、聆听老兵讲座的活动也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青年群体对历史的关注度正在提升。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大学生的历史记忆仍面临诸多困境:短视频平台上,部分账号将抗战历史“娱乐化”解读,用“段子”消解英雄事迹的严肃性;网络论坛中,仍有少数人散布“抗战神剧”式的虚假信息,甚至质疑英雄烈士的真实性;更有一些学生因碎片化信息获取,只知道“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名词,却不了解战役背后的战略意义与民族精神。这些问题的根源,既在于传统历史教育中“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共鸣”的局限,也在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过载、价值多元带来的认知冲击。 三、历史记忆到价值认同的转化之道——情感共鸣、理性思考与行动自觉 要让抗战精神真正融入青年血脉,需要完成从“记住历史”到“认同价值”的深度转化,这离不开“情感共鸣、理性思考、行动自觉”的三重发力。 在情感共鸣层面,可以用“故事化叙事”唤醒青年共情。有学校组织学生走访抗战老兵,92岁的老兵王爷爷讲述“战友们用身体堵住枪眼”的故事时,在场学生无不落泪;还有高校利用VR技术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战争的残酷,这种情感冲击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强烈,也有了更多的力量。 在理性思考层面,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面对网络上的历史信息,学会辨别“史料真伪”——比如区分“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明白《亮剑》中的李云龙是艺术形象,但“独立团奋勇抗敌”的精神内核源于真实历史;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对比”,思考“抗战精神如何指导当下”,比如从“持久战战略”中感悟“久久为功”的做事态度,从“军民团结”中理解“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行动自觉正是价值认同的最终落点。有高校学生自发组建“抗战精神宣讲队”,通过线上直播向中小学生讲述抗战故事;还有学生利用专业所长,制作“抗战历史动画短片”,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这些实践,都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 四、抗战精神融入大学文化塑造的路径——课程、实践与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力 要让抗战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课程、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入路径。 在课程层面,需要推动“思政课+专业课程”的融合:专业开设“抗战文学研读”课程,分析《四世同堂》《芦花荡》中的民族精神;组织“抗战主题插画创作”,用艺术语言诠释历史;开展“抗战时期科技救国”专题,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故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与抗战精神的连接点。 在实践层面,“走出去”的研学活动更具感染力。有学校组织学生重走“西南联大迁徙路线”,感受“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还有高校与抗战纪念馆合作,让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在为他人讲解的过程中深化自我认知。这些实践,让抗战精神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脚下的路、手中的事”。 在校园文化层面,可以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环境。在校园开展“抗战英雄事迹展”,在图书馆设立“抗战历史书籍专区”,甚至在校园广播中开设“抗战故事播报”等栏目。有学校就通过举办“抗战主题话剧节”,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赵一曼》《杨靖宇》等剧目,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让抗战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青年学子了解到杨靖宇将军“腹中无粮,唯有信仰”的坚守,看到当代大学生用新媒体传承历史的创新,就让人感叹:抗战精神从未过时,它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是青年成长的力量源泉。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以历史为基、以精神为魂,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在课堂上勤学善思,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生活中坚守初心,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王爽 西安文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