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在思考如何实现城市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时,必须从政府、产业、消费者三个角度出发,深挖他们的诉求,顺应新格局。”5月20日,复星策源地产上海事业部总经理兼策源公司副总裁陆颖女士就产城融合方面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介绍了她作为专家组成员在上海前滩国际商务区规划建设全过程中的产城融合领域的理念创新和具体实践。 记者:前滩国际商务区被称为“上海城市3.0的样板”,您如何解析这一定位? 陆颖:作为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开发的核心区域,前滩国际商务区在上海城市跃升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我们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功能区划,首创“商旅文娱体”的五位一体模式,高屋建瓴定位前滩国际商务区,期待将前滩国际商务区建设成为继上海外滩1.0、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2.0之后的上海城市3.0新样板。我们不仅要将前滩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集总部商务、高端商业、国际教育、文化传媒、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更要成为复合、生态、宜居的城市中央活动区,将工作、消费、生活融为一体,打造24小时活力社区。这一设计理念后续在成都天府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项目均得以借鉴落实。 记者:您提到“产城融合2.0”理论,其创新意义何在? 陆颖:产城融合1.0注重产业与空间的简单结合,而2.0更强调“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以前滩为例,我们引入复星“蜂巢城市”的理念,以核心产业为牵引,带动衍生产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生活方式。同时,通过配套服务提升宜居性,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力求以产品创新和多元业态组合,为城市发展带来“乘数效应”,最大化发挥蜂巢的真正价值。 具体来说,在项目前期我们专家组主导搭建了前滩片区开发的指标体系,严格控制前滩片区开发总量和业态配比,在350万平方米总开发体量中确定办公、商业、住宅、城市配套的比例为4:2:3:1,从源头上确保前滩片区能够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在项目开发阶段,我们不断实践,前瞻性地提出要“聚焦标杆”,选择片区开发中心打造大型地标建筑,围绕这个地标进行周边区域多种业态的开发,包括高端办公楼、商务中心、体验式商业Mall、艺术馆、高端住宅等。这种片区延连的大开发,除了能够打造出品质稳定的区域、提升区域经济价值之外,不同业态的综合开发,在财务上也能更好地搭配长短期资金。 记者:前滩在低碳发展方面有哪些推陈出新之举?这种低碳发展模式在全行业具有怎样的推广价值? 陆颖:2016年前滩国际商务区开始启动低碳发展实践区和示范区建设工作,我们重点从高效能源、慢行交通、绿色空间三个方面,制定了前滩低碳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在高效能源方面,我们打造了智慧能源中心,通过冷热电三联供,为前滩商办区域建筑提供集中的空调冷热源供应,促使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80%以上,减排温室气体40%以上。在慢行系统建设环节,我们坚持以密路网、小街区的空间格局,提高路网自身调节拥堵的能力,增加公共交通的通达深度。在绿色空间规划方面,我们采用“先建公园后建城”的反向规划理念,保障前滩的绿地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 前滩的智慧能源系统已复制到重庆两江新区等11个项目,绿色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崭新的技术路径。我参与编制的《前滩区域建设导则》,其中慢行系统设计规范已经成为行业标准,被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作为新城开发的蓝本,“先建公园后建城”的反向规划理念也被纳入自然资源部《新城开发导则》的推荐标准。 记者:您认为未来新城开发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陆颖:未来新城开发核心挑战是在于平衡可持续发展、技术整合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努力解决资源短缺、生态保护与气候适应性问题,积极部署智慧基础设施并防范技术风险。经济上需应对长周期投资、产业空心化及高运维成本,跨区域治理协作、政策稳定性及公众参与缺一不可。新城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我们必须融合技术创新、包容性规划和弹性治理,在高效增长与人性化需求间找到动态平衡。 当前,前滩国际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正在“一带一路”海外项目中输出,包括马来西亚森林城市、印尼雅加达滨海新城和香港清水湾等项目,陆颖女士创建的新城开发核心理念的行业范式,正在推动新城开发行业技术标准提升,“产城融合2.0”、“高效能源”、“慢行交通”和“生态先行”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新城国际化的核心体系,为行业的共同革新进步,做出了意义深远的杰出贡献。 记者:杨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