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语趣学探万象,画境明理启新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晋绣云程”支教团第九日教学活动纪实 2025年7月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晋绣云程”支教团在山河镇小学开启第九日特色课程。李昊轩老师以趣味英语课《If I Were an Animal》点燃课堂活力,李是之老师通过探秘西方节日搭建文化桥梁,毕咏清老师借美术鉴赏课“画中的故事”开启艺术与思维的双重旅程,为乡村儿童带来寓教于乐的多元体验。 李昊轩老师的趣味英语课《If I Were an Animal》,通过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和生动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以BBC英语纪录片《If I Were an Animal》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穿越草原、雨林与极地,观察动物行为并模仿其叫声与动作。这种情境式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图 1 李昊轩老师讲解BBC纪录片中的单词 随后,李昊轩老师设计了“动物蹲”游戏,学生们轮流说出自己的动物单词,并迅速说出其他同学的单词。这个游戏像“萝卜蹲”一样有趣又富有挑战性,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发音与反应,气氛热烈而专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记住了动物词汇,也敢于开口说英语了。 
图 2 孩子们在进行“动物蹲”英语趣味游戏 李是之老师围绕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展开讲解,系统介绍了各节日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习俗,并深入探讨了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方面影响。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学生对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李老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西节日异同,思考如何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鼓励以开放心态参与跨文化交流。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国际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图 3 李是之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国内外文化差异 毕咏清老师的美术鉴赏课“画中的故事”以《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与《最后的晚餐》的戏剧张力为例,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构图叙事。课堂之上,毕老师先引领孩子们聚焦“孙羊正店”。她娓娓道来伙计送餐细节,最后笑言如今骑手的“祖师爷”在900年前画中,引得孩子们欢笑连连。 
图 4 毕咏清老师带领孩子们感受《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故事 随后,毕老师转向《最后的晚餐》。她神情庄重,讲述耶稣宣布门徒中有叛徒的戏剧性瞬间,手指画中人物引导观察。彼得的愤怒、约翰的悲伤、犹大的心虚,在她讲解下“活”了起来,孩子们仿佛置身那个紧张夜晚。毕老师还剖析画面构图,启发孩子们从细节发现更多故事。 
图 5 孩子们上台猜测《最后的晚餐》中谁是叛徒 最后在孩子们对两幅名画有了深刻理解后,毕老师提出新的任务:“孩子们,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属于你们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听后,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在画纸上挥洒创意。孩子们在毕老师的启发下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悟。此次课程,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艺术魅力,理解了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孩子们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让艺术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田绽放。 
图 6 孩子们讲述自己所画的故事 当英语的韵律在动物模仿中回荡,当节日的文化在对比讨论中清晰,当画笔的故事在名画解读中生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晋绣云程”支教团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帆、艺术为翼,助力乡村儿童在多元课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此刻,教室里的笑声与思考,正化作星星点点的光,照亮孩子们通往未来的路。 文案:李昊轩 李瑞楠 摄影:周思佟 孙栩康 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