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履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核心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成长需求日益多元,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师德师风从 “要求” 变为 “自觉”,从 “理念” 转化为 “行动”?本文从思想、实践、监督、生态四个维度,探索可落地、可推广的教师师德师风提升路径,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思路。
一、思想铸魂:以理论滋养筑牢师德根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 首在自身有 “道”。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首要在于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将 “育人初心” 内化为精神自觉。
一方面,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的 “针对性”。避免 “照本宣科” 式学习,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与教师日常工作结合。可围绕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开展 “案例式研讨”—— 针对 “有偿补课”“体罚学生” 等违规现象,结合具体教育场景分析 “为何不可为”;针对 “关爱学生”“廉洁从教” 等要求,探讨 “如何主动为”。
另一方面,需挖掘文化基因的 “感染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红色文化中 “为人民服务” 的奉献精神,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养分。学校可组织教师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如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南联大旧址等,在实地研学中感悟 “教育救国” 的初心;邀请 “大国良师” 分享成长经历,如乡村教师支月英坚守山区数十载的故事,让教师在情感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融入职业追求。
二、实践赋能:让师德在教育场景中 “活起来”
师德不是抽象的 “口号”,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唯有通过场景化实践,才能让师德从 “认知” 转化为 “行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 “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教师需打破 “学科教学与师德无关” 的误区,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语文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时,可引导学生从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中感悟家国情怀;数学教师讲解 “航天工程中的数学应用” 时,可穿插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故事,传递 “科技报国” 精神;体育教师在运动会中强调 “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这种 “显性知识传授 + 隐性道德引领” 的模式,让每一堂课都成为 “师德实践课”,也让教师在教学中践行 “育人初心”。
在师生互动中,要坚守 “以生为本” 的温度。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情感的关怀。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波动,教师需多一份耐心 —— 班主任发现学生因学业压力失眠,主动陪其散步、分享减压方法,而非简单批评 “不努力”;针对家庭困难学生,教师自发组建 “助学小组”,提供学习辅导与生活帮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正是师德最生动的体现。此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 “社区敬老”“环保志愿服务” 等实践活动,让教师在 “以身作则” 中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实现 “教学相长”。
三、监督反思:以 “内外兼修” 完善师德素养
师德师风的提升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需要教师 “自我革新” 的自觉,也需要 “外部监督” 的约束。
建立 “师德成长日志”,推动常态化自我反思。教师可定期记录教育教学中的 “师德瞬间”:“今天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质疑,是否做到了耐心解答?”“与家长沟通时,是否传递了积极的教育理念?” 通过 “每日小反思、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推行 “师德反思会”,教师轮流分享 “育人困惑”,如 “如何平衡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同事共同支招,在交流中提升认知,逐步养成 “因材施教、关爱学生” 的职业习惯。
构建 “多元监督评价体系”,形成约束与激励的合力。学校需打破 “单一领导评价” 模式,引入学生、家长、同事的评价维度。每学期开展 “师德民主评议”,学生以匿名问卷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关爱程度;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收集家长意见,了解教师是否 “廉洁从教”“公平对待学生”;同事之间通过 “教学互评”,监督是否存在 “敷衍教学” 等问题。同时,将师德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实行 “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某中学对师德评价优秀的教师,优先推荐参加 “骨干教师培训”;对存在轻微违规的教师,开展 “一对一约谈” 并限期整改,既体现了约束的 “力度”,也传递了关怀的 “温度”。
四、生态共建:凝聚家校社协同的 “合力”
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唯有构建 “多方联动” 的生态,才能为师德培育提供长效保障。
学校要发挥 “主阵地” 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完善制度保障 —— 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招聘、考核的核心指标,明确 “师德为先”;另一方面,加强榜样引领,开展 “师德标兵评选”“育人故事演讲”,宣传身边教师的先进事迹,让教师 “见贤思齐”。
家庭要做好 “合伙人”,建立家校互信。家长需理解教师的教育工作,不将 “教育责任” 完全推给学校;尊重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随意干涉正常教学;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主动沟通学生情况,形成 “教育共识”。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与班级管理,让家长直观感受教师的工作,增进理解与信任,为师德践行提供 “家庭支持”。
社会要当好 “助推器”,营造尊重教师的环境。媒体应减少对教师群体的负面标签化报道,多宣传 “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 的感人事迹,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育行政部门可整合优质资源,组织 “跨校师德交流”“专题研修班”,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的平台;社区可与学校合作,搭建 “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邀请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社会认同感。
结语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 “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 “兴国之基”。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需以思想铸魂坚定理想信念,以实践赋能传递道德力量,以监督反思完善职业素养,以生态共建提供长效保障。唯有教师自觉、学校主导、家校社协同,才能打造一支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作者:于贵新 /三河市第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