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誉为自“中巴经济走廊”(CPEC)启动以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双边经贸盛会——第二届中巴企业家(B2B)投资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圆满落幕。大会当天签署协议与谅解备忘录(MoU)总额高达85亿美元,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2.0阶段”正式启航,合作重点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由私营部门驱动的产业协作、科技共融与金融深度整合的新格局。
经贸外交全面动员
此次大会由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主办,并联合驻成都、广州、香港及上海总领事馆共同组织,堪称巴方经贸外交动员的巅峰之作。
大会汇聚了500多家中巴龙头企业,安排了约2500至3000场精心匹配的企业对接会议,涵盖九大重点领域:农业与食品加工、纺织、汽车与电动车、新能源(尤其太阳能)、化工与石化、信息通信技术、矿产资源、医疗健康及钢铁制造业,并细分为近40个专业子领域。
会议成果丰硕:双方签署21项具有约束力的合资协议,总额约15亿美元,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另有100余项谅解备忘录,储备项目总额逾70亿美元。项目类型多元,从费萨拉巴德3亿美元智能纺织园到开伯尔–普什图省5亿美元锂矿开采与加工合资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巴两国携手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互补潜力与合作成熟度。
CPEC 2.0:从“钢筋水泥”到“协同创新”的战略转型
大会正式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2.0”的启动。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主旨演讲中指出,CPEC 2.0并非取代第一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其逻辑延伸与必要升级,是一场“经济长征”,将硬件联通升级为产业与创新的有机体系。
谢里夫总理提出了CPEC 2.0的三大核心支柱:
1. 农业现代化 —— 作为核心支柱,总理指出农业仍是约40%巴基斯坦人口的生计来源,潜力巨大。他邀请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在精准农业、种子改良、滴灌系统及冷链物流方面展开合作,以提升产量、减少损耗并将农产品融入高价值全球市场。
2. 产业协同 —— 依托CPEC第一阶段建立的经济特区(SEZ),巴方欢迎中国企业在电动车制造、光伏组件生产及纺织等行业落地建厂或合资,利用巴基斯坦优越的地理区位、人口红利与成本优势。
3. 数字经济 —— 强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巴方希望在中方技术合作下发展成为区域数字中心,推动电子政务、数字金融服务与IT出口产业。
总理指出:“CPEC第一阶段铺设了连接道路、港口与能源的硬件;而CPEC 2.0要安装的是软件——共建产业、共享技术与融合供应链的操作系统。这是一种共赢合作,将为巴基斯坦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也为中国企业开辟新的增长前沿。”
金融架构:为85亿美元生态系统注入“血脉”
如果说产业协议构建了新的经济机体,那么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就是其血液循环系统。
会议期间,“现代、透明与高效的金融体系”成为贯穿始终的焦点议题。
巴基斯坦金融界重量级代表团出席了大会,包括巴基斯坦国家银行(NBP)、哈比银行(HBL)、阿斯卡里银行(AKBL)、阿尔哈比银行(BAHL)及联合银行(ABL)。他们在专题讨论与闭门会议中一致认为,要保障这批巨额投资顺利落地,亟需升级跨境结算体系、分散投资风险、强化资本流转机制。
金融分论坛形成了关键共识:CPEC 2.0的成功实施,取决于金融架构的现代化。
多场闭门会议中,银行高管与**巴基斯坦国家银行(SBP)**代表共同强调,必须让金融体系从被动的资金通道,转变为主动支持跨境经济活动的“赋能者”。
**联合银行(ABL)**指出,随着这些历史性协议从签约仪式进入实际执行阶段,金融基础设施绝不能成为瓶颈。该行呼吁建立具备端到端可追溯性的结算、融资与合规体系,以增强互信并为企业提供可靠支持。
金融现代化的愿景——聚焦效率、透明与稳健治理——被与会各方视为CPEC 2.0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监管机构与银行业代表一致认为,在农业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与综合项目风险管理等复杂领域,构建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这一监管与市场主体之间的高度一致,为未来数十亿美元投资流向建立了坚实生态基础。
超越会议室的高层外交与产业突破
这不仅是一场签约盛会,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经贸外交与产业合作交响曲。
大使引领: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利勒·哈什米(Khalil Hashmi)在会前多次发声,提出“务实外交”理念,强调此次会议是开启两国经济新范式的催化剂。
行业深度研讨:
在农业与食品加工分论坛上,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等中国企业探讨建立大型奶业基地、果品加工厂及高产种业技术转让项目,并签署了2亿美元萨果达柑橘加工一体化项目。
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专题讨论中,华为与阿里云等企业探讨在巴基斯坦建立数据中心、合作开发智慧农业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并达成多项人才培养与软件出口协议。
在矿产与资源领域,中国冶金企业对巴基斯坦丰富的铜、金、锂资源表现出浓厚兴趣,多项MoU聚焦矿产勘探与深加工。
科技展区: 大会设立专门展区,展示巴基斯坦企业在清真食品、IT服务等领域的实力,吸引众多中国投资者,尤其关注巴方在电动车与光伏制造方面的潜力。
落实为要:从签约到落地的制度保障
深知“协议价值在于执行”,巴基斯坦政府推出一系列举措,确保从签约到落地的顺畅转化。
谢里夫总理宣布设立“24小时问题解决机制”,由其亲自主持,以打通行政壁垒。“这些协议不是存档文件,而是承载人民未来的契约,”他表示,“我将亲自监督执行进度,让合作真正落地。这是中巴发展新长征的起点。”
为便利中方投资者,巴政府同时宣布:
开通48小时商务签证快速通道;
在主要机场设立快速入境通道;
在伊斯兰堡设立投资服务“一站式中心”,集中办理审批手续。
中方方面,中国对外投资联合会会长何振伟明确回应称,协会将立即组织多支中国企业高层代表团赴巴考察,重点推动农业科技、矿产开发与工业制造等领域MoU落地实施,并为中方投资者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持。
北京见证新篇章:走廊合作进入生产性阶段
第二届中巴企业家投资大会堪称双边合作史上的分水岭事件。
它通过将大型行业配对机制与高层制度承诺有机结合,展示了中巴两国在经贸合作上的成熟与决心。
此次大会为CPEC 2.0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合作模式从基础设施驱动迈向产业、科技与金融融合驱动的新阶段。
随着85亿美元协议的签署、巴政府的坚定政治意愿、中方行业机构的后续行动计划以及金融体系改革共识的形成,中巴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这次盛会清晰表明,未来的成功将不仅取决于建成多少桥梁与道路,更取决于透明、高效、可信的金融体系,让贸易与合作畅通无阻。
随着项目从纸面走向实践,北京的共识与机制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史上值得铭记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