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CSUM2025)在杭州召开。作为大会关注的“AI+医疗”重点方向之一,海豚智声(Dolphin AI)与逸超医疗(ESI)携手共进,共同呈现了超声大模型和智能体在专科临床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展示了AI医学影像从模型走向真实诊疗的创新成果。 
在国家《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后,智能超声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GPU大算力硬件平台+通用超声大模型”的联合技术体系,ESI与Dolphin AI联手协作,持续推动智能超声在全国超180家三甲医院的落地,并与多家权威机构共同面向临床痛点开展研发合作。 本届大会中,六位三甲医院专家围绕智能体与通用超声大模型的临床价值展开专题讲授,展示了智能超声在更多疾病场景的应用潜力。 主要包括: ● 淋巴结垂域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新春教授指出,淋巴结良恶性鉴别长期依赖经验,智能体依托大规模数据总结的关键特征指标,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稳定的辅助参考。 ● 腹膜占位垂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艳君教授分享智能体在腹膜占位筛查中的实践,并强调其在急腹症快速诊断和减少不必要侵入性检查方面的价值。 ● 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垂域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亚教授介绍“智能初筛—AI复核—专家云会诊”模式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基层的早筛能力,让更多患儿实现早诊断、早干预。 ● 甲状腺垂域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章春泉教授表示,智能体在甲状腺结节形态、钙化与血流等关键特征的识别上表现稳定,为提升诊断一致性提供了有效支撑。 ● 血管垂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展示了智能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及静脉血栓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为风险分层与治疗决策提供了更客观的量化基础。 ● 乳腺垂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晓燕教授介绍,通过深度学习自动提取病灶关键影像特征,可显著提升早期乳腺癌的识别效率。 这一系列来自一线临床的真实案例,展示了智能超声在多专科加速渗透的趋势,也体现出大模型赋能临床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大会期间,双方团队面向肾脏、腹膜占位等复杂场景,联合多家医院组织闭门研讨,围绕智能体数据体系建设、病灶定量、模型验证与临床闭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智能超声技术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现场展示环节,基于逸超医疗研发的5G定量超声(E型)——‘e-Pascal’“东风”系列与海豚智声研发的Dolphin超声大模型共同构建的的“超声智能体”吸引大量专家体验。系统通过语音交互、自动测量、多维特征识别等能力,实现了更高效、可解释的智能诊断流程,展示了智能超声在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的潜力。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智能超声诊疗迈向全新阶段。未来的智能超声将突破单一病种辅助诊断,迈向更全面的临床场景覆盖,并深度融入整个诊疗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