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旺季的货架上,包装水争夺战悄然打响。然而,市场的火热却引来不速之客——形形色色的“山寨水”打着“擦边球”,混淆视听,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成为消费者健康的隐形杀手。 细数山寨水的“三宗罪” 瓶装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3年包装饮用水的市场规模为215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143亿元,稳居即饮软饮行业最大子品类。这片千亿级市场里,“喝”出了两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家低调的“隐形王者”今麦郎,三者组成的 “红绿蓝” 阵营,凭借鲜明的品类特色和市场根基,成为消费者一眼能认出的行业标杆。 
然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真正的耕耘者,也滋生了投机者。山寨水正以“低成本仿冒+低价倾销”的模式蔓延,在乡镇下沉市场尤其泛滥。比如最近冒出来的“蓝际”、“蓝冰”,从名字到包装都很眼熟,要“蹭”的对象不言而喻。它们不必投入水源建设、品控研发,只需仿个包装、蹭个名气,就能以正品一半的价格抢占市场 —— 这种“走捷径”的生意经,正在啃食行业的根基。 这不是危言耸听,细数山寨水的危害有三: 其一,破坏秩序,“劣币驱逐良币”:山寨水靠仿包装、仿名称制造视觉混淆,用低价抢市场。这种“不劳而获”挤压正品生存空间。正规企业被迫投入巨资打假(诉讼、巡查),而山寨凭借低成本、高利润快速扩张,扰乱价格与渠道,破坏健康生态。 其二,扼杀创新,行业陷入“内卷”: 正品企业需持续投入研发新品、提升品质。但山寨只需简单模仿就能“躺赢”。这种“抄袭成本低、创新风险高”的环境,严重打击企业研发积极性,导致行业陷入“同质化内卷”,长远看会削弱中国饮料的国际竞争力。 其三,健康杀手,隐患触目惊心:最令人忧心的是健康风险!山寨水往往出自简陋作坊,水源不明、缺乏品控。普遍存在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溴酸盐(可能致癌物)、杂质等严重超标!对消费者而言,简直是防不胜防的“健康杀手”。 
破局之道:守正创新,“向上”突围 行业要走稳走远,关键在于找准方向——守正为基,创新为翼。所谓 “守正”,是守住品质底线、守住合规根基;所谓“创新”,是用技术突破打开品类空间,夯实品牌底气。二者结合,才是健康发展之路。 回望行业历程,标杆企业的突围路径早已印证这一点。农夫山泉以“天然水”为切口开辟新赛道,从水源勘探到水质检测建立全链条标准,用差异化定位登顶行业,靠的正是对“品质为本”的坚守与品类创新的魄力。 再看近年市场,今麦郎的突围更具代表性。去年“一元水”赛道竞争白热化时,其蓝标水以“质价平衡”脱颖而出,背后是硬实力支撑:每小时9万瓶的高速灌装产线实现效率跃升,“水不落地”的全封闭流程保障品质稳定,守住了1元极致性价比的同时,又保证了品质不打折。据尚普咨询数据,蓝标系列一年销量突破百亿瓶,若将这些瓶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五十圈,稳居一元水全国销量榜首。 
2016年创新推出“熟水”品类凉白开,9.6秒125°UHT瞬时熟化的“黑科技”,开创了熟水即饮新时代。如今,凉白开单品类年销数十亿,印证了“创新能造新市场”的硬道理。 结语 包装水的未来,容不得“山寨水”的生存空间。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只会将行业拖入恶性循环。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品质与创新相互驱动的正向循环。当每一瓶水都能坚守安全健康的底线,当每一次消费行为都能转化为行业升级的能量,中国饮料行业方能真正走向“靠价值赢认可”的新阶段,让“喝好水”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这,才是对2000亿市场最坚实的托举,也是对消费者最郑重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