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的长卷上,总有一些身影以执着的笔触,为时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广东南海大沥人梁炜彬,便是这样一位用热忱与坚守书写文化华章的践行者,他的画笔不仅扎根岭南沃土,更以灵动的鱼影为媒,在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中漾起文化新波。
早年师从南海名画家区太杰先生和岭南画派名宿黎葛民先生,这份师承让梁炜彬深谙 “外师造化” 之道。他将水乡生活里跃动的鱼群化作艺术符号,在《红棉・鱼》等代表作中,以红棉的苍劲与游鱼的灵动形成刚柔对话,把山水画的宏阔气象融入花鸟画构图,让寻常景致生长出独特的意境。历任佛山市美协副主席、南海区美协主席期间,他既深耕自身创作,更以担当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他的国画、书法等作品屡登国内外展台,2007 年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24 年入选 “五个一工程” 优秀美术作品奖,印证着艺术实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收藏、2025 年作品作为国礼赠予欧洲国家,则让他笔下的鱼与红棉成为文化使者,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梁炜彬的创作从不迎合浮躁,而是让鱼的灵动载着岭南文脉,在笔墨间延续 “折衷中西” 的画派精神。他投身公益,通过线上线下展览传播文化种子,让更多人读懂:那些游弋在纸上的生灵,不仅是艺术的意象,更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隐喻。在《民族・华章》中,他以鱼为缘,蘸满水乡灵韵,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花絮。
梁炜彬,广东南海大沥人,早年师从南海名画家区太杰先生和岭南画派名宿黎葛民先生,曾任佛山市美协副主席和南海区美协主席,现系广东省美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院和北京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广东楹联学会会员、南海画院顾问、副研究馆员。国画、书法、速写、诗联、论文曾入选(入编)市、省、国家和海外的展览及刊物,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曾收藏其国画作品,并获2007年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24年其国画作品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美术作品奖,同年被国台办信息交流中心聘请为第十六届海峽论坛文化顾问。2025年国家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其国画作品制成国礼赠送欧洲国家。
               
岭南画坛开新风
一喜读岭南花鸟画家梁炜彬新作《红棉·鱼》
梁根祥
红棉是岭南地区的英雄树,它挺拔、苍劲、花红,是岭南人文精神的象征。岭南画派的先驱和历代名家如陈树人、梁占峰、陈永锵等,以红棉为题材的经典作品很多,在南国画坛上树起了一座一座丰碑。如何在红棉画法上有新的作为而不重复前人的样式,一直是当代岭南花鸟画家要超越的难题。
笔者最近读到了佛山市南海区原美协主席梁炜彬的一批《红棉·鱼》新作,顿觉眼前为之一亮。他以山水画的图式融入花鸟画之中,构图气魄宏大、雄风拂面:他以鱼跃之动与红棉之静成对比,画面一刚一柔,勃勃生机;他以传统笔墨与光影色彩结合,图像亦素亦艳,墨彩辉映,视觉冲击力很强。本来岭南水乡水边多木棉树,其枝干与花蕾伸向水面与鱼塘中之鱼呼应也是平常之景,但此众人眼中之景却鲜见于前人的画作。如今梁炜彬从平凡生活中得到灵感而艺术地组合成意境深远的画面,成为一人笔下之画,无疑为岭南花鸟画特别是红棉画法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子。
梁炜彬长期生活在岭南水乡,并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几十年,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职称。他年青时师从岭南画派名宿黎葛民先生,在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精神感召下,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以传统为师,以生活为师,辛勤耕耘,大胆创新,是岭南花鸟画家群中的实力派画家。其《红棉、鱼》作品曾在北京获2007年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并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收藏和在友谊馆展出。古语说:“笔墨当随时代”是从纵向的历史源流中说明作品要有时代气息:“笔墨当随自然”是从横向地域对比中说明作品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笔墨当随个性”是从个体感受中说明作品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梁炜彬的《红棉·鱼》系列作品尽管还有待精益求精,但其时代感、地域性、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是无庸置疑的,在学术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