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是海峡两岸最温润的纽带,它以共同的基因为根脉,用无声的语言架起心灵的桥梁,承载着更深沉的历史共鸣,让 “两岸一家亲” 的情愫在笔墨中自然流淌。 
车同轨、书同文,共同书写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一笔一画都诉说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更令人动容的是两岸艺术家矢志不渝,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方面身体力行创作了数不胜数的书画作品而广为人知、深受喜爱。在新时代的号角下,这些作品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和平交流的文化符号。 
从 1987 年台胞探亲潮中悄然萌发的文化接触,到1992 年 “大陆古物珍宝展” 将秦兵马俑、金缕玉衣等文物带至台湾引起38万人次的观展热潮,这些互动印证了两岸对中华文化的共同眷恋。而《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 的传奇更为人称道,分离360年的《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重逢,笔墨间的山水相连恰如两岸无法割裂的文化血脉。齐白石、傅抱石的画作在台展出引发轰动,书画中的笔墨意境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共鸣。如今,艺术对话早已成为两岸交流的鲜活注脚,更多书画艺术家用手中的笔墨传承创新,延续着共同守护传统文化的使命。 
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对亲如一家的滋养。正如本文所传载书家之作品,虽无豪言壮语却能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助力消除隔阂、凝聚民心,以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将两岸同胞的心灵紧密相连 —— 这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正是两岸一家最坚实的精神基石。 
书法家王千里,1944年5月生,祖籍陕西三原。其父曾任书法大师于右任秘书,母亲系上海法政大学高材生,家中收藏古书及字画颇丰。在家学的耳濡目染中,自幼酷爱书法篆刻;从中学时代开始拜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张寒杉为师钻研书法篆刻。他用心坚韧、不忘初心、师从传统、造诣颇深。即使在上山下乡插队务农期间,仍坚持不缀,练就了真、草、行、隶、篆诸体皆能的书法功底,尤擅篆书及行、草。 
早在1965年,其书法、篆刻作品就被中国对外友协选送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交流,并先后五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仍坚持业余创作,逐步形成了清隽典雅、端庄淳厚、遒劲秀美、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并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书画大展中获奖二十余次,书法成就被载入二十多部典籍。出版有《王千里书法篆刻集》、《篆书古诗100首》、《秦篆遗韵》等专著。 
2017年8月部分作品被中国非遗备案中心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全国书法名家邀请,联合出版“为两会献礼”等书法作品集20多部。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传承文化——不忘初心王千里作品集》。经国家集邮公司印制了限量珍藏版《艺术名家王千里中国邮品册》。为庆祝上海国际文博会举办,由景德镇烧制了《王千里书法艺术纪念盘》一套,入选作品10幅。 
2020年由博宝艺术网邀请,参加在互联网上举办的“艺品进万家活动”,为网友创作出3000余幅不同书体的作品,销量高达2000多幅。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秦岭书画院副院长。曾在山东济南“明湖美术”馆、陕西西安“今日长安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荣誉成就(部分): 中国中央电视台艺术导师, 亚洲书法家协会客座教授, 人民大会堂书画艺术顾问, 联合国书法艺术巨匠,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客座教授, 中国艺术海外交流大使(联合国艺术中心) 中国艺术书法传承人, 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共和国百年巨匠终身成就奖, 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文化和旅游部名誉主席, 联合国艺术终身成就奖, 世界殿堂级艺术大师, 国家文化艺术奖(文化旅游部), 世界华人书画收藏协会艺术顾问,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共和国勋章·中国功勋模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