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征程中,一支由内蒙古科技大学学子组成的"风擎智盾"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笔、实践担当为墨,在草原大地上书写着青春献礼能源革命的壮丽篇章。团队立足区域能源结构转型需求,聚焦风能开发、智能监测与生态保护协同技术攻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破局:让风能成为绿色发展的"引擎"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储量占全国40%,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风擎智盾"团队瞄准这一命题,深度参与乌兰察布市5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建设。通过优化风机叶片气动设计、建立风场数字化模型,团队使项目年发电量提升至12.1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44.5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千万吨。 
在赤峰市塞罕坝风电场,团队研发的"低风速区风能捕获技术"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将5米/秒以下风速的利用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我们通过CFD流场仿真与实地测试结合,让每一缕风都转化为清洁电能。"团队成员王磊介绍。这项技术已在蒙东地区推广,助力内蒙古2024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761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智慧护航:构建能源设施的"数字盾牌"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运维挑战,团队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能源基础设施管理。在乌兰察布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中,团队联合科研机构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部署2000余个智能传感器,实现输电线塔倾斜度、导线温度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边缘计算。"该系统可提前48小时预警极端天气导致的线路故障,保障了京津冀地区50%以上的绿电供应稳定性。"项目负责人李亮平表示。 
在包头市固阳矿山,团队研发的"煤矸石充填开采智能监测平台"已应用于18处煤矿。通过物联网与AI算法,系统可精准控制充填材料配比,年消纳煤矸石600万吨,将采空区沉陷率降低80%。这项技术助力内蒙古建成绿色矿山148处,占在产煤矿的48%,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生态协同:书写"治沙+发电"的双赢答卷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团队参与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将19.6万块光伏板拼成奔腾的"骏马"图案,年发绿电20亿千瓦时的同时,板下种植的沙柳、黄芩等作物固沙面积超2万亩。团队创新的"光伏板清洗水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较传统模式节水70%。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团队推动建立的"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已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2024年,全区实施一体化工程新能源项目2727万千瓦,完成治沙面积238万亩,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青春担当:在能源革命中锤炼"硬核"本领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零下30℃的锡林郭勒盟风电场,队员们连续48小时监测风机齿轮箱振动数据,最终优化出适应极寒环境的润滑方案;在达拉特基地,他们自主研发的"光伏板自动追踪系统",使发电效率提升18%。 
这份实践成果得到了权威认可:团队技术报告获评202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相关专利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风电发展"十四五"规划》。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建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已孵化出5项行业标准、3项国家级重点项目。 结语:以青春之名,赴能源之约 从塞罕坝的漫天风雪到乌兰布和的灼灼烈日,内蒙古科技大学"风擎智盾"团队用科技之光点亮北疆能源版图,以创新实践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当1466.7亿千瓦时绿电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至华夏大地,这群青年学子正以"风擎"之势推动能源革命,以"智盾"之坚守护生态安全,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璀璨篇章。(供稿:内蒙古科技大学"风擎智盾"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