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方公示定音,百年技艺跻身非遗行列 近日,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官网公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四川龙华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保护的“肉包制作技艺(蜀乡酱肉包)” 成功入选。这一承载百年川味记忆的传统技艺正式“加冕”非遗,不仅为双流区饮食文化传承再添新篇,更标志着这门扎根民间的美食技艺,获得了官方与文化层面的权威认可,为其后续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蜀乡酱肉包制作技艺历经百年沉淀、四代传承,完美契合非遗“百年传承”与“三代传承”的核心要求。从民国时期创新甜面酱与香料配比奠定技艺雏形,到在双流机场食堂改良五花肉蒸制工艺成为“明星早餐”,再到走出四川扩大影响力,历代传承者坚守匠心、优化细节,让这门川味面点技艺在时光中愈发精湛。如今,技艺已形成“传统核心工序+现代运营”的成熟传承体系,既能守住文化根脉,又能适应现代生活,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二、三重匠心铸魂,尽显川味非遗精髓 
酱肉包的成品 作为新晋非遗技艺,蜀乡酱肉包的制作流程凝结着历代传承人的智慧,以“三重匠心”铸就川味面点典范。馅料制作上,选用颗粒分明的五花肉,经料酒、葱姜蒸制去腥除油后,与融合桂皮、八角、香叶等十余种香料的秘制甜面酱炒制,酱香层层递进,成为风味灵魂;面皮工艺坚守传统,采用老面引子发酵48小时,经两次揉制排气,赋予面皮松软有弹性的独特口感;包制与蒸制环节更显精准,面片讲究“中间厚边缘薄”,蒸制火候与时间严格把控,最终呈现“馅香面软、油而不腻”的经典风味。 
刘基明制作酱肉包—包酱肉包 这种技艺既保留了川味的浓郁醇厚,又通过预处理去油等工艺符合现代食客对饮食的健康需求,兼具传统韵味与科学价值,成为川味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技艺符号。 三、品牌赋能传承,“蜀乡大包”让非遗“活”起来 “蜀乡大包”作为蜀乡酱肉包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品牌,搭建起非遗与市场的桥梁,让非遗技艺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为保障技艺核心不流失、口味标准统一,品牌在绵阳梓潼县建成7000平方米馅料加工厂,实现馅料统一生产配送,既守住传统技艺核心工序,又支撑起全国200余家门店(含10家直营店)的运营。 
蜀乡大包门店照片 如今,“蜀乡大包”年消耗原材料上千吨,解决近千人就业,先后斩获“四川特色名小吃”“双流好味道第一名”等荣誉。通过品牌化运营,这门非遗技艺走出“深巷”,成为双流区亮眼的美食文化名片,让更多人通过舌尖体验非遗魅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四、守正创新谋远,非遗传承开启新征程 
2019年,蜀乡大包参与中国·成都2019世警会开幕式美食节暨双流赛区 
2016年,蜀乡大包在四川餐饮行业调研活动中入选“四川特色名小吃” 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技艺留存,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化延续。当前,传承团队已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技艺延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建立数字化档案留存技艺细节,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影响力,让传统技艺触达更多年轻群体。未来,这门技艺会继续在守护中生长——或许会有更多人走进传承课堂,或许会有更多门店飘起熟悉的酱香,不变的是那份藏在面皮与馅料里的川味记忆。 此次入选非遗,是对百年坚守的致敬,更是对这份“舌尖乡愁”的珍视。往后岁月,“蜀乡大包”会继续带着这份非遗温度,把醇厚酱香送到更多人身边,让川味文化的根脉,在一代代人的品味与传承中,愈发绵长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