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极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至8月期间,先后在烟台、淄博两地开展了系列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前两年持续推进的社会实践工作基础上,今年北极星社会实践队对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挖掘与剖析更为深入。其中,淄博琉璃作为黄河流域极具代表性的非遗瑰宝,成为本次实践的重点关注对象。实践队不仅细致梳理了琉璃技艺的历史脉络、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更以“沉浸式”方式走进淄博当地的琉璃工坊,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实地探访技艺传承的现状与挑战,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的温度,用镜头记录匠心坚守的细节。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的足迹遍布烟台、淄博多地,先后走访了烟台的锦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祥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并深入淄博的山东陶瓷琉璃博物馆、爱美琉璃厂、西冶工坊。每到一处,队员们都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资料搜集等方式,系统了解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保护举措及发展困境,同时积极与基层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当地群众沟通互动,为后续的非遗宣讲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也让实践活动的根基扎得更实、触角伸得更广。 在烟台的实践行程中,北极星社会实践队将非遗宣讲作为连接文化与大众的重要桥梁,针对老人与孩童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量身打造了形式丰富的琉璃非遗文化宣讲活动,让古老技艺在互动中走进更多人心里。 面对社区的老年群体,队员们结合烟台本地与黄河流域的历史渊源,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述琉璃技艺的发展脉络,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而在面向孩童的宣讲中,实践队则变身“非遗课堂”,通过非遗课堂、趣味问答、琉璃工艺简笔画等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关注非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团队成员用大众听得懂、乐于参与的方式,让非遗走出博物馆、工坊,真正融入生活,焕发“活态传承”的活力。 淄博实践行程中,队员们在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参观了历代琉璃工艺品,了解其悠久历史与精湛技艺。从古朴传统器皿到灵动现代艺术品,每件展品都彰显着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其色彩变幻与造型巧思,聆听工艺故事,深切体会到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 7月20日,在爱美琉璃厂的参观活动中,实践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拥有20年从业经验的孙恒山老师傅,得以从一线视角深入了解琉璃手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当孙师傅一声叹息道出“琉璃手工业‘不养老,不养小’”时,这句沉甸甸的话,也道尽了琉璃匠人一生的工作生涯与行业困境。 同日,实践队员们走进西冶工坊,亲手体验琉璃挂件制作。在匠人的指导下,从熔料、塑形到冷却,一步步将创意付诸实践,最终共同完成了带有北极星队徽的琉璃工艺品。队员们不仅直观感受了琉璃工艺的奇妙,更在协作中凝聚了团队力量。 此次烟台、淄博之行,让北极星社会实践队对黄河流域非遗的传承图景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从博物馆里的岁月沉淀到工坊中的匠心坚守,从传承人的甘苦心声到基层的保护实践,每一份见闻都化为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动力。未来,实践队将带着这些满载温度的素材与思考,继续以青年之力讲好黄河非遗故事,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让黄河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绵延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