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领青年学子投身乡土实践,2025年7月,烟台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红色砼筑·薪火相传”志愿服务队奔赴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乡间田野,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砼心守护红色根脉,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通过寻访青年骨干、追寻红色文化、贡献青春智慧三大行动,切身感受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生机。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化身“乡村推荐官”,深入基层一线,用镜头记录基层青年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服务乡村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活动期间,团队共拍摄制作《红色西墙峪·乡村振兴路》专题宣传视频、青年骨干纪实片、图文、调研报告等共计25份高质量成果,在张家峪子村组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七彩课堂,服务留守儿童三十余人,慰问留守老人十余户,真正实现了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本领、贡献力量的目标。 
图为王成成书记带领实践队迈向振兴新篇。团队供图 次实践聚焦乡村振兴与红色传承双主线,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一)对话青年骨干,汲取奋进力量,筑牢信仰根基。 实践队赴沂水县院东头镇,重点寻访了三位扎根乡村的青年榜样——西墙峪村90后女“兵支书”王成成、张家峪子村青年支书闫好、曲家洞子村青年支书刘京翰。围绕“选择乡村的初心、振兴路上的故事、村庄现状与挑战、新时代青年如何投身乡村振兴”等议题,实践队与三位支书分别展开了一场深入人心的“青春对话”。 其中,王成成书记分享了她从退伍军人到村支书的转变历程,这位90后女支书退伍不褪色,以军人特有的毅力和担当,带领村民探索"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她详细介绍了如何深入挖掘西墙峪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将革命遗址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王书记的带领下,西墙峪村成功打造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片区特色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三年来,该村接待游客量从不足千人增长至三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提高40%,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从王成成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墙峪村的底气和奋进决心。“我们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文旅产业前景广阔。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王书记充满信心地表示。此外,在提到村庄目前遭遇的痛点问题时,王书记表示,“乡村发展需要凝聚青春力量,西墙峪村的未来需要‘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张家峪子村闫好书记重点提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她指出,当前村内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孩子们课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素质拓展与精神关怀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她期待通过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树立理想,为乡村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曲家洞子村刘京翰书记重点关注守村老人的精神关怀问题。他表示,村中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大量老人独居,日常生活缺乏照料,精神生活较为单调。他希望能为老人们建立更完善的陪伴机制,提供更多情感慰藉与日常关怀。 这些青年骨干躬身乡土、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乡村建设中,为乡村振兴献一份力。这次深入交流更加坚定了队员们服务乡村、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理想信念。 
图为实践队访谈王成成书记。团队供图 (二)追寻红色文化,感悟沂蒙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在王成成书记引导下,队员们实地探访西墙峪村红色记忆馆、抗战临时指挥所、战时医疗所、藏兵洞、将军故居等抗战遗迹。这些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和军民鱼水情深。队员们在泛黄的史料、斑驳的实物间,聆听西墙峪村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到如今乡村振兴的蜕变历程。这个素有“山纵的好后勤”、“抗战堡垒村”之称的小山村,在抗战期间曾为部队提供大量军需物资,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随后,队员们转赴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沂蒙红嫂们的无私奉献精神。队员们在一幅幅老照片前驻足凝望,在一件件旧物件前沉思默想,深切感悟"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红嫂精神。明德英、王换于等红嫂的感人事迹,让许多队员流下了热泪。 通过这些红色教育活动,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沂蒙精神的理解,更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表示,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把沂蒙精神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图为王成成书记带领实践队参观红色纪念馆。团队供图 (三)精准对接需求,贡献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践队针对各村发展痛点,制定了精准的解决方案并快速落实。 针对西墙峪村品牌影响力弱、人才吸引力不足、土特产销路窄等问题,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新媒体技术特长,制作了高质量的村庄宣传资料。团队拍摄制作了《红色西墙峪·乡村振兴路》专题宣传片,全方位展示村庄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和发展成果;创作《兵支书王成成》纪实片,生动展现青年干部扎根乡村、奉献基层的动人故事;撰写《西墙峪村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调研报告,为村庄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创作新媒体推文6篇,短视频5个,通过学院、系部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一周内阅读量突破2.5万次,有效提升了村庄知名度和影响力。针对张家峪子村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的"七彩课堂"。课程内容包括红色故事讲述、革命歌曲教唱、红色主题手工艺品制作等,吸引了30余名留守儿童参与。生动有趣的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课后孩子们围着实践队员不舍得离开,期待大哥哥大姐姐们再次到来。 
图为实践队老师教孩子们手工。团队供图 针对曲家洞子村留守老人缺乏陪伴的问题,实践队开展了"温情暖夕阳"主题关爱活动。队员们分组走访了10余户留守老人,为他们送去暖心陪伴,并提供智能手机使用辅导等服务。建筑专业的同学还运用专业知识,为老人们检查房屋安全状况,提出修缮建议,消除安全隐患。实践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一场小型文艺演出,为老人们表演红色歌曲、舞蹈等节目,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贴心周到的服务让老人们倍感温暖,其中一位守村老人拉着队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这些孩子真贴心,就像俺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 
图为实践队助老陪伴。团队供图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他们表示,要将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将来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接下来,服务队将继续围绕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奔赴山东各地,寻访基层青年典型人物,汲取榜样力量,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三维联动模式,讲好基层青年振兴故事,精准服务乡村现实需求,示范引领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伟业,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上书写青春华章。 (通讯员:汪琨、田宇、孙凯、王楠、朱时旭、赵宇涵、葛兆祥 记者:朱时旭)
|